雜誌簡介: 本會成立於1996年6月,原為「中華傳播學會」,創會理事長為陳世敏教授,創會會員約兩百餘人,涵蓋全國各傳播系所之教師與研究生。除一般會務外,每年舉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。1998至2001年,每年由研討會中精選若干論文,編成當年度《傳播論文選集》,共出版4冊。2002年6月創辦《中華傳播學刊》,每年出版兩期,2005年獲評為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(TSSCI) 第一級期刊迄今。2023年6月,學會經本會會員大會表決通過更名為「臺灣傳播學會」,本刊自第44期起亦更名為《臺灣傳播學刊》,持續服務傳播研究社群。
簡介
本期內容簡介
專題 : 重探臺灣電視史
臺灣電視歷史發展的新眼光: 論教育電視作為一種批判戰後臺灣民主工具化的印證
重新分期臺語電視史: 黨國資本主義、強人的沈默和蔣經國時期的雙面本土化
重訪豬哥亮歌廳秀: 1980年代臺灣電視娛樂文化政治的再檢視
特稿
色彩喧囂的年代: 1970年代初期的彩色電視發展狀況之回顧
「三民主義新聞制度」下的公共電視藍圖: 紀念李瞻教授1970年代改革「老三台」的理想
一般論文
新冠肺炎與女性再現: 臺灣主流新聞裡的性別落差
移住社群的媒體參與: 以公視《越南語新聞》為個案研究對象
書評書介
理解印刷文化史: 關鍵詞的形式與交互方法--兼談《紙還有未來嗎?》的啟示
專題 : 重探臺灣電視史
臺灣電視歷史發展的新眼光: 論教育電視作為一種批判戰後臺灣民主工具化的印證
重新分期臺語電視史: 黨國資本主義、強人的沈默和蔣經國時期的雙面本土化
重訪豬哥亮歌廳秀: 1980年代臺灣電視娛樂文化政治的再檢視
特稿
色彩喧囂的年代: 1970年代初期的彩色電視發展狀況之回顧
「三民主義新聞制度」下的公共電視藍圖: 紀念李瞻教授1970年代改革「老三台」的理想
一般論文
新冠肺炎與女性再現: 臺灣主流新聞裡的性別落差
移住社群的媒體參與: 以公視《越南語新聞》為個案研究對象
書評書介
理解印刷文化史: 關鍵詞的形式與交互方法--兼談《紙還有未來嗎?》的啟示
作者簡介
雜誌簡介
《中華傳播學刊》為中華傳播學會(Chinese Communication Society)出版之學術性期刊,以人文的、文化的、思辨的精神,鼓勵多元視野的傳播學術研究。本刊使命與特色為:
一、為華人傳播研究社群提供對話的論壇;
二、鼓勵具開創性、前瞻性、反思性、理論創新性的傳播研究;
三、發揚傳播知識的生活意義與社會貢獻;
四、促進傳播學與其他學門的對話。
本刊自2005年起,獲「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」(TSSCI) 所收錄。
《中華傳播學刊》為中華傳播學會(Chinese Communication Society)出版之學術性期刊,以人文的、文化的、思辨的精神,鼓勵多元視野的傳播學術研究。本刊使命與特色為:
一、為華人傳播研究社群提供對話的論壇;
二、鼓勵具開創性、前瞻性、反思性、理論創新性的傳播研究;
三、發揚傳播知識的生活意義與社會貢獻;
四、促進傳播學與其他學門的對話。
本刊自2005年起,獲「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」(TSSCI) 所收錄。